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
单位行业: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
单位性质:科研设计单位
单位规模:150-500人
公司简介: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始建于1957年,原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,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,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,2011年1月更名为现名。新疆天文台是中国综合性天文台之一,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天文研究机构。 新疆天文台是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成员。新疆天文台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和技术创新,部分天文学前沿研究方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通过发挥新疆观测环境和地域优势,正在努力构建国际一流射电和光学观测研究平台;作为“天文丝绸之路”重要支点,积极服务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和地方需求;突出学科特色,紧密结合新一代地基、空间天文探测手段提升全波段天文实测研究能力,着力推动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天文研究机构。 新疆天文台研究领域包括射电天文、光学天文和应用天文,主要从事脉冲星、恒星形成与演化、星系宇宙学、高能天体物理、天体化学演化、粒子天体物理、卫星导航等方面的理论与实测研究,并开展微波接收机、射电望远镜结构与控制、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与设备研发。运行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(成员)、新疆射电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、新疆大学—国家天文台联合天体物理中心、射电天文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、中国—中亚天文学史联合研究中心。 新疆天文台运行南山、喀什、奇台三个基地型野外观测站,有25米射电望远镜、1米、1.2米等光学望远镜。近年来,积极推进110米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,关键技术预研和前期工作取得显著进展。 新疆天文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,与北京大学、南京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,同时与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德国等近30个国家的天文机构开展交流合作。 新疆天文台通过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,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、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。现有职工168人,其中科技人员128人。设有天文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,在学研究生83人、在站博士后3人。新疆天文学会挂靠新疆天文台,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,年均惠及5万人次。 2014年以来,发表学术论文405篇,其中SCI、EI收录276篇,呈逐年递增态势。第一单位发表论文被SCI他引745次,其中单篇最高他引175次。2013年以来授权发明专利14项,实用新型专利2项,登记软件著作权26项。 新疆天文台以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为指导,制定了“十三五”规划和“一三五”发展目标。新疆天文台将以重点突破为抓手,培新育小,促进综合实力更上新台阶。 新疆天文台是新疆天文学会的挂靠单位,是全国、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的科普工作先进集体。新疆天文台南山基地是国家、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的青少年科技、科普教育基地,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,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,多次荣获全国、自治区和市级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荣誉。
职位信息 | ||||||
职位名称 | 专业需求 | 薪资范围 | 招聘人数 | 工作地点 | 岗位职责 | 岗位类型 |
电磁兼容技术工程师 | 专业不限 | 6000 - 8000 | 3 | 新疆乌鲁木齐 |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,开展电磁兼容、屏蔽防护技术研究与工程实验,协调、组织和制定电磁防护方案与工程建设;电磁干扰检测与数据处理分析。 | 正式岗位 |
招聘简章:
“奇台射电望远镜”项目招聘启事

除了开展脉冲星、恒星形成与演化、星系宇宙学等国际水准的天文研究,新疆天文台还为我国“嫦娥”系列探月工程、“神舟”系列载人航天器、“墨子号”量子通信等国家战略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新疆天文台具有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和国际一流的实验平台,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,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创新型研究工作。
新疆天文台综合办公大楼
奇台观测站远景图
薪资福利: 享受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和国家相应待遇,具体薪资面议